根据《2025年南京市城市更新项目实施计划》,我市将围绕居住类、生产类、公共类、综合类等项目类型,实施共计62个城市更新项目,全方位提升城市面貌、功能和品质。其中,居住类主要是对建筑密度较大、使用功能不完善、配套设施不齐全等以居住功能为主的危旧楼、老旧小区、片区、街区进行更新,改善居住条件、优化生活环境、提升民生福祉。目前已完成更新、居民正忙着装修的居住类项目有毛家苑、石榴新村等,今年全市列入居住类更新的项目主要有小松涛巷、江浦街道老旧小区改造工程、城河村、八宝前街46号等。
时隔十年,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再次召开,强调要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,建设创新、宜居、美丽、韧性、文明、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。如何在更新中彰显民生温度、绘就幸福愿景?日前,记者走访了部分居住类更新项目,探访从“忧居”到“优居”的破解路径。
夏日午后,尽管天气有些闷热,姜老先生还是来到自家房子装修现场,看看装修进展。
77岁的姜老先生退休前是南京第二机床厂老职工,位于秦淮区毛家苑23号的房子是当年厂里分的,“我在这里住了50年了,当时是个年轻小伙儿,有房子住就很开心了。慢慢地,房子也老了,外面下大雨,里面下小雨,地上都是水,刮大风的时候房子都晃动,怎么说呢?房子都‘酥’了!”
毛家苑23号和23-1号是分别建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初期的老公房,原来分别是南京第二机床厂的招待所和集体宿舍,以如今的标准看,房屋不成套、电线像蛛网、没有晒台、没有卫生间、一层楼的人都挤在过道里生火做饭……“冬天要出来排队上厕所,走廊里都是煤气罐,不仅不方便,还不安全。”姜老先生说。
秦淮区有关部门经过鉴定,将毛家苑23号、23-1号鉴定为C级危房,但是消险加固并不能解决居民“住有所居”的迫切需求,两栋楼84户居民,大部分都强烈希望原地拆除重建。房屋产权方南京机电产业(集团)有限公司积极向秦淮区政府及相关部门、街道、社区反映居民呼声,迅速开展改造方案论证工作。
“虽然企业已经改制了,但是这84户居民都是改制前的老职工,解决他们的急难愁盼,也是机电产业集团的社会责任与担当。”南京机电集团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执行董事、总经理陶钱斌说,经过与双塘街道多次协商,机电集团决定承担两栋楼翻建的所有资金,圆居民的安居梦。
原地址、原高度、原面积,要满足这三个“原”重新翻建,谈何容易?经过耐心细致地工作,居民们陆续搬出旧屋,接下来是设计新楼,这要充分征求住户和周边居民意见,拆掉了两栋旧楼,空间宽敞了,周边居民希望这里成为绿地、花园、停车场,或是消防通道……对周边群众的来访,双塘街道接待了至少百次,一次次安抚,一次次讲解方案,最终决定重建两栋楼。但是,住户们有的想新建、有的想拆迁,达成共识极其艰难。原第二机床厂职工杨树跃,退休前在厂里就干后勤,与两栋楼住户以及他们的亲戚都熟,被毛家苑危旧房城市更新项目指挥部返聘来帮忙做群众工作。67岁的老杨退休后无暇安享“慢时光”,而是一趟趟跑腿、上门,说服住户们齐心协力、凝聚共识,双塘街道五福街社区工作人员也多次奔走,讲解政策、为困难群众争取补助、一遍遍讲述改造后的房屋模样……他们的真诚打动了居民,住户迁出4年后,设计方案获一致通过。
由于要满足“三原”的需求,又要让每户都有独立的厨房和卫生间,最终设计采取两层上加半层、三层上加半层的办法,才满足了所有住户诉求,达到了“麻雀虽小五脏俱全”的要求。为什么加半层?陶钱斌说,原先每户多是二十几、三十几平方米,有两户人家甚至仅有7平方米,增加厨卫根本无法实现。设计师想了个办法,老房的坡屋顶改为平顶后,高度不变,但能多建半层。于是,部分一、二楼住户搬到了一半天台、一半住宅的三楼,腾出空间留给原有住户做厨卫。“每一家都是独立设计的,原来住户在2层,安置位置必须仍在2层,不能变动层数;3层楼分成三种不同面积段;即使面积相同,户型也不一样;现在每家有了厨卫,采光通风条件也好得多,小区有了排水系统,有了消防通道。”陶钱斌说,“新建的房屋满足了住户们提出的南北通透、成套化居住的需求,并且对周边建筑的日照没有影响,84户居民全部回迁。”
当前,新建建筑必须满足绿色建筑的要求,使用保温隔热材料、太阳能光伏等措施是新建建筑的必选项。但是,随着城市更新的推进,大量存量建筑在更新中如何符合低碳要求、如何实现绿色,对城市建设提出了挑战。
在城市更新试点项目小松涛巷,正在进行一场绿色低碳实践。近日,记者走进这处已部分完成更新的建筑,实地踏看在老旧建筑更新中如何利用现有条件达到绿色目标。
小松涛巷位于新街口东南方向,南起淮海路,北至游府西街,这条不起眼的巷子里,既有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老式建筑,也有新中国成立后盖的平房,有砖混建筑也有木结构建筑,大部分作为公房分给居民,房屋密密麻麻、空间狭窄局促,居住环境不好不说,建筑结构也存在安全隐患,消防通道无法满足要求。在做好对居民意见征询等前期工作基础上,小松涛巷启动实施了城市更新,改善居住环境。
目前小松涛巷15号已基本完成更新,这栋建筑的历史建筑保护铭牌上显示,15号建筑建于民国期间,为单层木结构,坡屋顶,院落中间有一处方形天井院。记者跟随南京历保集团工程部现场负责人走进屋内,阳光从天窗透进来,明亮通透。该负责人告诉记者,15号原先是一个两进的院落,占地面积164平方米,居住了至少8户人家,房子被“层层叠叠”进行了加盖。作为节能减排修缮的试点建筑,建设团队在修缮过程中尽量对老旧材料进行再利用,修补墙体用的砖就是原先拆下来的砖,屋内现有的木结构也都是原先的结构柱,柱子底部由于潮湿已经腐烂,更新时做了墩接。原先的天井改造成可开启的钢结构天窗,将天井融入室内,增加建筑的通透感,并具有采光效果。站在二楼,能看见南边的屋顶略有不同,这是由于试点使用了太阳能光伏瓦,大约有80平方米。太阳能光伏瓦是一种新材料,它跟传统瓦的尺寸、形状、颜色很接近,能够较好地保持建筑风貌,同时它还可以吸收太阳能发电,根据设计,能够覆盖周边公共空间的用电。屋顶区域还重新做了防水层和保温层,用原先的瓦覆盖,既保留原先风貌又实现保温节能的效果。在整体设计上,小松涛巷片区原先都是密密麻麻的老民居,更新中,设计团队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重新梳理街巷格局,将街巷打通,这样不仅有良好的采光和通风效果,也能从源头减碳。
考虑到居住安全,建筑内增加了消防设施,喷淋、烟感、室内消火栓,以满足当前的消防要求。
小松涛巷是江苏省首批城市更新试点项目,将采用“留改拆”的更新模式,地块北侧将建设2栋多层住宅用于居民回迁。
记者近日从浦口区了解到,一场涉及10个社区、46个小区的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全面启动。
待改造的小区全部属于浦口区江浦街道,大部分建于2000年以前,改造开始前,江浦街道特邀专业团队,对这些小区进行详尽勘查,评估结果显示,区域内存在基础设施陈旧、公共设施匮乏等痛点,导致居住环境欠佳,这些问题已对居民的日常生活和居住幸福指数产生了影响。作为南京市城市更新实验区之一的浦口区,将江浦街道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列入城市更新计划,不仅着眼于积极改善居民生活品质,更是为了提升社区治理,增强居民的归属感和满意度,强化社区的凝聚力和稳定性。
由于改造涉及面积大区域广,包括珠江社区、新河社区、西江口社区、团结社区等10个社区,共计46个小区,浦口区结合小区历史、居民诉求及城市规划,对每处小区改造进行深入剖析,细化设计消险方案与功能升级计划。听民意、重民情,广泛征集居民意见。改造方案在酝酿时,江浦街道采取线上线下多渠道的方式,策划多次现场居民交流会,倾听居民关于改造细节、设计韵味、功能升级等方面的憧憬与需求。街道将设计方案在小区内予以公示,切实保障信息的透明度与公开性;在施工队伍进驻前夕,街道在小区公共地带张贴施工通告及《致居民公开信》,公布改造要点、规划等信息,诚邀居民贡献真知灼见。
记者采访中了解到,对46个小区的改造手法主要分为安全隐患消险和功能提升两大块。在环宇家园小区,一侧围墙已出现多处倾斜、开裂迹象,且周边密布着燃气管道、高压电箱及弱电设施,其承重状况不佳,存在倒塌风险。借助此次改造契机,参建单位正积极协调燃气与供电部门,计划开展全面整治,旨在拆除、新建围墙的过程中,整理序化各类管道管线排列,提升安全性、可靠度。在环岛公寓,房顶存在约50平方米的塌陷现象,导致屋顶渗漏、保温效果大打折扣,考虑到屋顶承重,参建单位采取了原样修复的方案,解决了这一风险隐患。此外,十四服装厂楼、县社楼、高旺新寓等小区还面临着污水管道堵塞溢出的困扰,本次改造将对缺失的雨污水管道进行修补,提升管道完好率,增强排水效率。
江浦街道老旧小区改造工程不同于毛家苑、石榴新村“住户迁出、原地重建”的方式,居民仍进进出出正常过日子,加上小区里施工场地狭小,部分居民对改造计划心存顾虑,担心施工会影响日常生活。为此,江浦街道、属地社区积极搭建沟通桥梁,实时更新施工进度,保持居民信息畅通。施工中,参建各方密切关注居民需求,灵活调整施工方案,力求在推进工程的同时,将对居民生活的影响降到最低;严格遵循环保准则,实施降噪降尘措施,科学规划施工时段与流程,维护施工区域的整洁,以期赢得居民对改造工程的高度认可与支持。
眼下,这场针对老旧小区“动手术”的工程刚刚开始,计划于年底完成,该工程将改善区域面貌,助力江浦街道整体升级和转型。
蓝天白云下,浅灰色石材与铝板勾勒的现代化建筑立面在阳光下熠熠生辉,6幢楼齐整有序,无障碍坡道、智能安防系统、太阳能等设施一应俱全。
一切都是崭新的,充满希望的,这里是居民即将回到“新家”的石榴新村。前不久,经过5年建设,江苏省首批、南京市首个居住类城市更新试点项目——石榴新村A地块 6 幢新建住宅正式交房,200户原地回迁居民满怀期待地回到“老地方”。
拿房当天,南宫NG28相信品牌的力量 58岁的张先生特意选了顶楼,“采光好,视野好,有电梯不用爬楼,我早就想好了选顶楼!”张先生是石榴新村最早签约的一批居民,他从小生活在石榴新村,因此一早决定要原址回迁。
69岁的汪先生当天也选到了心仪的房子,他回忆说,以往要在公用厨房排队才能做饭,冬天挨着冻跑出去上公共厕所,如今,崭新归来的石榴新村里,有物业,有宽敞的街道,有车库,“特别高兴!”汪先生说。
石榴新村占地1.6万平方米,这里原来48%房屋面积不足35平方米,密密麻麻的区域内挤着约1500名住户,满眼“一线天”“握手楼”,挤挤挨挨的环境,虽然临近新街口,却与市中心的繁华不沾边。
在“规划引领、因地制宜、政府帮扶、居民自愿”原则指导下,石榴新村创新采用“原地重建、回迁安置为主,多元安置补充”模式,实现了更新项目的破题。由于石榴新村住户普遍面积偏小、缺乏厨房卫生间,在前期,仅居民议事会就开了69场。结合居民意见,设计方案前前后后修改了70轮。最终形成了20个面积段、36种户型。所有的努力,都是为了让居民能够分得开、住得下。
在重建后的小区旁,就是地下车库,石榴新村城市更新危房安全消险改造充分考虑到居民的需求,在地下建设了约6000平方米的地下车库,配置约100个机动车停车位。交房现场,许多居民都在登记车位,准备买车。小区西侧正在改造的社区医院,也让居民小病不出社区。适老化设施、智能化设施的应用,也在不断构建居民更加舒适的生活圈。
石榴新村在“摸着石头过河”中,创新了居住类更新路径,实现了从“忧居”到“优居”的蝶变。随着A地块交房,石榴新村的更新经验正为中心城区提供可复制的路径,从“被动更新”向“主动更新”的转变,实现了政府引导与居民参与的良性互动;多元筹资机制破解了主城更新资金难题;“一事一议”确权模式形成分类处理方案,为同类历史遗留问题提供司法参考。目前石榴新村B地块正在施工,预计年底主体结构也将完工。
市建委建设二处相关负责人表示,石榴新村项目抓住民生改善与城市更新的“契合点”,让政府、企业、居民形成“战略共同体”,有效破解“老旧散”片区改造以及不具备征收条件的城中村危旧房改造难题,受到国务院督查组的肯定。探索出来的经验,也被写入《南京市城市更新案例指引》,加以推广借鉴。
本文由:南宫28ng相信品牌提供